有途网

凿壁偷光描述的是谁

谭昊2019-11-09 16:35:44

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,描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,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。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。词语出自于《西京杂记》卷二记载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。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

凿壁偷光的故事

西汉时候,有个农民的孩子,叫匡衡。他小时候很想读书,可是因为家里穷,没钱上学。后来,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,才有了看书的能力。匡衡买不起书,只好借书来读。那个时候,书是非常贵重的,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。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,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,不要工钱,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。过了几年,匡衡长大了,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。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,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,才有工夫看一点书,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。匡衡很着急,心里想:白天种庄稼,没有时间看书,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。可是匡衡家里很穷,买不起点灯的油,怎么办呢?有一天晚上,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。背着背着,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。他嚯地站起来,走到墙壁边一看,啊!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。于是,匡衡想了一个办法:他拿了一把小刀,把墙缝挖大了一些。这样,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,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,读起书来。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,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。

凿壁偷光的延伸

在凿壁偷光的故事里,大家注意到的都是主人公匡衡的勤奋和刻苦,好学不倦,用尽办法来进行学习。但忽略了借给他书阅读的人,实际上这个人也不是普通的路人甲。我们现在知道,在西汉时期纸张还是稀罕物,不仅难得而且质量很差,直到著名的东汉蔡伦造纸。纸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,满足了书写的要求,才逐渐流传成为文房四宝之一。所以匡衡那个时候的书,还是用木牍、竹简、缣帛为材质。不仅每页所能书写的字数不多,而且很难保管。一部春秋,全书可能需要用几辆车来装。因此普通人是负担不起的,故事匡衡主动不要工钱去打工,只求读书,让书的主人赞叹并将书借给他。这个人的名字叫文不识,是西汉著名的藏书家。同时也是因为家境富裕,才能收藏起珍贵的书籍。

如果不是文不识借书给他,或者他同乡中没有能够让他借书阅读的人,恐怕匡衡在勤奋刻苦,成就也很难与后来相比。可见,除却自身的好学不倦。身边的环境和际遇也是很重要的。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,如果匡衡没有用尽方法去打工读书,也不会让文不识赞赏并借书给他学习。才成为一代著名的经学家。

热门推荐

最新文章